首页 > 幸福工程 > 正文

弥勒市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医院创建活动融入医改工作中
2019-07-23 17:53:00    来源:    评论:0 点击:

近年来,弥勒市紧扣“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要求,把民族团结进步示范进医院创建活动融入到医改工作中,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少生病,不得病。

加强医疗体建设,畅通少民族就诊就医通道。弥勒市中医医院和弥勒第一医院充分发挥医疗技术优势,分别与全市16家基层医疗机构签订以中、西医为主体的双向转诊协议,与省、州3家医院签订了中医医疗帮扶协议,与省3家医院签订了西医医疗联合体及双向转诊协议,开通了专家远程会诊平台。全市各医疗机构在执行分级诊疗制度中,在分诊台、诊疗室设立了少数民族导诊员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医生岗,为7238名少数民族患者转诊转院开通了绿色通道,确保少数民族群众就医安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诊、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初见成效。

推行家医签约制度,引导少民族革除生活陋习。自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来,14家乡级卫生院以医联体为依托,优先把懂得少数民族语言的医护人员编入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组织家庭医生服务队深入少数民族贫困村开展签约活动,以送医、送药、送健康、送温暖等方式,免费为77138名少数民族贫困村群众检查身体,发放价值4.2万元药品和23万份健康知识宣传资料,举办148健康知识讲座,为53户少数民族特困家庭送去2.6万元慰问金和慰问品。市计生协会协调动员10家爱心企业和62名爱心人士为少数民族贫困村“三留”人员送去了爱心棉被、衣服、书包和其它生活学习用品。市卫健局、计生协会27次组织志愿者深入少数民族贫困村,帮助438户少数民族贫困家庭开展健康家政服务,指导他们如何做好屋内屋外卫生保洁,引导他们养成健康生活方式。

完善妇幼急救制度,确保少民族妇幼生命安全。随着全面两孩生育政策的实施,高危孕产妇的增多的实际,弥勒市重新制定并下发了孕产妇急救制度,把边远山区和语言交流困难的少数民族孕产妇的围产保健纳入随访管理重点,定期追踪服务,发现患有高血压、心脏、妊娠合并甲减、肝肾功能受损等症状的少数民族孕产妇,及时向市妇幼保健院报告,并组织少数民族医生上门做思想工作及时进行转诊治疗。在接生过程中,按照“先诊疗后付费”的要求收住孕产妇,若发现危重孕产妇,按照“病人不动,专家动”的急救要求,采取“下送上接”的急救办法,即由乡镇卫生院派专车专人护送孕产妇到市级或州级医院,市级或州级医院派专车专家途中迎接,并连续三年投入24.42万元对28名少数民族高危孕产妇实施医疗救助,确保少数民族高危孕产妇母子生命安全。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 弥勒市中医医院义诊服务进壮乡助力健康扶贫
下一篇: 弥勒市虹溪镇300余名会员义务植树纪念第30个世界人口日

分享到: 收藏
频道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