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玉溪市计划生育协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省计生协的大力指导帮助下,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和上级计生协的工作安排要求,紧紧抓住全面深化卫生计生机构改革,中央、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的历史机遇,坚持服务于科学发展、服务于社会和谐稳定、服务于计划生育群众,以有为促有位,以创新促发展,不断加强和创新工作,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育龄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不断推动计生协事业科学发展.
截止2016年底,全市有各级计生协会组织847个,企业计生协9个,流动人口计生协26个。共有协会理事8563名,团体会员201个,个人会员20.0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8.47%,会员小组6330个,会员联系户10.3万户,宣传服务阵地1117个,“会员之家”775个。九县(区)计生协圆满完成了换届工作。
一、工作成效
(一)抓学习教育,提高履职能力
1.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一是各级计生协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历次党代会和中国计生协“八代”会、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对人口计生、计生协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批示及市计生协“四代”会精神,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际工作。二是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在机构改革中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通知》、《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意见》、省委群团工作会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两孩政策改革完善计划生育服务管理的决定》、《中国计划生育协会章程》、《云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和中共玉溪市委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会议精神,增强群众的国策意识、人与自然和谐意识,弘扬婚育新风。
2.抓好协会业务培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一是组织安排各级计生协干部到南京、昆明、贵州省、重庆市、红河州参加各类工作和各级项目管理培训、学习考察交流,较好地提升了协会干部的履职能力、综合素质。二是抓好本级业务培训。10月18日,召开了全市基层计生协工作研讨暨项目培训班,峨山县政府、各县(区)计生协、卫计局有关领导、同志及市计生协全体干部职工共60多人参训。三是深入基层搞好调查研究。市县各级计生协多次深入基层开展工作调研和指导督查。8月,省计生协易会安副会长率省计生协相关部室、卫计委流管处领导到玉溪调研工作,先后深入到红塔区云兴建材市场、大营街街道大蜜罗社区、春和街道春和社区,参加了红塔区流动人口关怀关爱国家级项目启动暨培训会,易会安副会长对玉溪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对下步工作提出了要求。四是参加、承办各级会议、活动,并作交流发言。4月,中直机关、中央国家机关和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等22个部门的代表到我市新平县对幸福工程致富发展项目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在戛洒镇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并与受助贫困母亲开展面对面座谈交流。市计生协、红塔区、易门县(区)计生协分别在国家级和省级会议上作工作经验交流。五是开展专题学习教育活动,培养高素质干部队伍。认真开展“争先创优、跨越发展”大讨论大行动、“两学一做”专题学习教育活动。五是建章立制,规范动作,始终将规矩挺在前面。市计生协会长办公会多次召开会议,讨论研究制定了23个内部管理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在单位党员、职工会上反复学习,收到入心入脑,规范动作,始终将规矩挺在前面的效果。
(二)抓组织建设,优化履职环境
1.积极争取党政重视,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各级计生协定期不定期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工作,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帮助解决了诸多实际困难和问题。市委办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协会工作的意见》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落实,解决了市计生协、部分县级计生协纳入财政一级预算管理问题,落实了工作经费。工作中做到协会工作与卫计工作有合有分,统筹协作。各级党委、政府继续将计生协组织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卫计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同布置、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各县(区)党委、政府分别召开会议对各自县(区)计生协工作作专题研究。
2.积极争取充实人员,加强协会队伍力量。一是市级协会顺利完成“参公、入序、三定”任务。二是抓好示范带动推广,各县(区)积极落实机构、编制、人员。各县(区)委、政府均出台各自《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实施意见》,纳入机构编制管理,列入群众团体序列。县(区)协会会长由副县(区)长兼任,常务副会长由本级卫计委领导班子成员兼任。目前,全市9县(区)已完成换届。乡、村两级计生协已落实兼职工作人员,健全和完善基层协会组织网络,乡村两级计生协覆盖面达100%。
3.争取财政加大投入,保障工作有序运转。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加大对计生协工作经费的投入,市计生协2015年列入财政一级预算管理单位。县(区)落实协会工作经费每年至少3万元,易门县计生协2016年列入财政一级预算管理单位。大部分乡、村(居、社区)协会工作经费得以实报实销,切实保障了协会工作正常有序运转,极大地优化了计生协履职环境。
(三)抓网底建设,夯实基层基础
1.加强流动人口计生协组织规范化建设。市计生协自今年列为全市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成员单位以来,积极履行协同服务职能。截止目前,全市各级计生协积极推动流动人口计生协组织规范化建设,共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26个,覆盖率达应建数的80%以上。其中创建国家级流动人口计生协示范项目点3个、省级4个、市级5个、县级9个,实施关怀关爱留守妇女儿童行动项目示范点4个。
2.计生基层群众自治项目化运作。全市以项目化运作方式,以乡级示范村(居、社区)创建为抓手,县级示范为试点,全面推进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深入开展。出台了具体实施方案,有财政专项经费支持,设立项目点,国家省市县乡几级共同投入资金,推进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不断引向深入。2015—2016年,市计生协在江川区实施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县级示范工作,在其它8县(区)每县(区)选择一个乡镇(街道)实施乡级示范项目。积极争取中国计生协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县级示范项目在峨山县立项实施。9月上旬,市计生协组织开展半年工作督查,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督促落实。10月18日,全市基层计生协工作研讨暨项目培训班在峨山县举办,通过会议和现场观摩形式,对计生基层群众自治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和交流。通过项目实施,加强村(居、社区)计生协组织网络建设、制度建设和阵地建设,建立“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依法建制度,群众做主人”的基层群众自治工作新机制,促进群众婚育观念转变,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推动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整体水平持续提高。群众对生育政策知晓率达97%、无违反政策生育、无“两非”现象、修定章程(村规民约)覆盖率达100%、群众对计生工作的满意率达98%。
(四)抓宣传倡导,扩大协会影响
1.抓社会宣传。坚持把宣传工作与计生协各项重点工作融合起来,加强与玉溪日报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合作,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2.抓专题宣传。深度挖掘并有力宣传协会工作中涌现出的典型人物和案例,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效应。
3.抓群众性宣传。组织开展好中国计生协成立36周年纪念日、全国计生协第十八个“5.29”会员活动日和第二十届“母亲节暨救助贫困母亲活动日”活动。5月26日,玉溪市、江川区、江川区前卫镇三级计生协联合卫计部门、中国人寿公司在前卫镇开展“5.29”会员活动日系列宣传服务活动。市计生协补助资金2万元,协调捐资1万元,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2000多份(册)、安全套12000只、环保袋800个,接受咨询1000人次,义诊60人次,各类展板80多块。走访慰问独生子女12户、双女困难户2户、贫困母亲14户、空巢或失独家庭3户,发放慰问金11000元。全市各级计生协积极开展各类宣传服务活动:共组织文艺演出89场次,观看群众35752人次,广播宣传339次,出板报341期,发放各类计生宣传资料121868份,为育龄妇女免费提供生殖健康医学服务25021人次,义诊、量血压等11893人次,发放安全套60710盒、避孕药3238盒,组织培训6705人次,群众咨询7363人次,助耕帮助生产好人好事489人。走访慰问独生子女、双女困难户、困难计生工作者和贫困母亲231户、发放慰问金62750元,慰问品折合人民币6000元。④抓好计生协信息、简报管理工作。加强计生协宣传员队伍建设,积极采编各类信息,全年共撰写、上报简报45篇,采用21篇,其中省计生协网站采用17篇、《云南省计生协》采用4篇。
(五)抓项目实施,拓展服务职能
1.制定项目管理制度、开展项目宣传督导活动文件、方案,做好实施记录。2016年11月市计生协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讨论、修订了《玉溪市计划生育帮扶基金管理使用办法》,生育关怀资金的筹措、管理和使用更加规范。
2.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认真开展精准扶贫生育关怀特色活动。一是实施“少生快富”帮扶项目。2006年,市财政划拨90万元资金给市计生协作为计生帮扶基金,由市计生协实施“少生快富”帮扶项目,滚动发展使用,现已实施5 轮帮扶,项目资金92万元,帮扶恵及18个乡镇35个村(居、社区)58户农户。二是实施省计生协计生基金帮扶项目。在通海县投入10万元资金,帮扶种养殖户5户;在峨山县投入10万元,帮扶种养殖户8户;在江川区投入10万元,帮扶花卉种植户10户;在红塔区投入20万元,帮扶种养殖户10户,成效明显。三是实施“幸福工程-救助贫困母亲行动”项目。在新平县投入70万元实施国家级项目,帮扶救助70名贫困母亲;在易门县投入10万元实施省级项目,帮扶救助10名贫困母亲。四是强化联合效应,大力推进计生家庭意外伤害保险工作。截止12月31日,全市共完成投保金额1115.96万元,同比增加80万元,完成省下达任务800万元的139.50%。承保户数8.98万户26.95万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困难和不足
一是部分县(区)、乡(镇)、村(居)对计生协工作重视不够,基层协会组织建设滞后,亟待加强。
二是各级经费投入不足,影响工作开展。一方面市财政对市计生协经费投入较少;另一方面县(区)财政对县(区)计生协基本无专项经费投入,致使基层计生协在开展各项工作时倍感压力。
三是工作发展不平衡,服务能力有差距。有的乡村级计生协无专职人员、无工作经费,工作流于形式;乡村计生协少数兼职人员政治理论素质、业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会员之家”规范化建设没有得到很好落实。